镇海蛟川街道中官路村民主法治建设蹲点日记

来源:徐世凯 发布时间:2015-01-28 09:47 点击量: 

日记一

在到达镇海中官路村之前,负责接待的陈书记就对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中官路村的实际情况,给本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有三点:一是中官路村是一个拆迁村,全体村民现已搬入银凤社区公房;二是中官路村集体经济发展快,成果大,居民享受福利高;三是中官路村外来务工人口多,行业复杂,管理难度大。

正如陈书记提到的,现在的情况是中官路村的村民居住的都比较分散,因此就存在一个疑问:作为一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官路村是如何做到让村民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法治建设热情,并且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让全村受益的?

刚进村委会办公楼一楼大厅,墙上挂着中官路村法治活动照片,各种类型各种方式,着实让我们这些初到村子的法学生们眼前一亮,赶紧记录下来。联系到后面陈书记交给我们的任务,帮助村委为村规民约审稿以及两小场普法讲课,中官路村村委对法治活动这一块还是相当重视的,并且有意让我们这些没有多少经验的大学生来参与到村子的法制宣传活动中去。

陈书记把我们的大本营安置在了村会议室,其实也是个远程教育室。笔者作为本组唯一的男生,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负责远程教育平台的控制。对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样类型的远程教育平台,笔者真是又兴奋又紧张。查看了关于远程教育平台现有的资料以及大量普法栏目剧或小故事的光碟,我真是深深折服。作为一个基层行政村,能够配备上如此方便的设备,且大量贴近村民生活的案例,对于促进法制宣传确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我们接下来的普法活动中也会利用上它,真真是硬件顶呱呱。

接下来的参观,确实如陈老师所说,中官路村已经不单单是我们想象中的寻常村子模样。村委分门齐全的各个科室,配备有人民调解室、民兵武装室、邮政收发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戏剧活动中心、独立的村委办公室以及村荣誉室,果真是笔者老家的自然村所不能比拟的。从村委办公楼的窗户可以看到银凤社区一幢幢鳞次栉比的住宅,笔者不禁感叹,莫非这就是新农村发展的崭新面貌,也是农村走向城市化社区化的一个缩影?

 

日记二

短短两日,我们接连采访了“为民好书记”赵章琪,并且为村民送上了两堂法制宣讲课。老书记从事农村工作30多年,工作经验丰富,涉猎广泛,扛过枪把子,还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法院法律联系员,这不禁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们佩服不已。在采访他的时候,老书记确实是侃侃而谈,从宏观上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总体的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落实到农村工作中,特别点出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六十多岁的老书记,听陈老师说还是全年无休的,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办公室,接待村民,解疑答惑。作为人大代表,赵书记说他也积极履行自己的一份职责,积极向上反映农村教师的增资以及提高福利问题。知天命而守其正,省劳模亦不为过。

在村会议室里,笔者也看到了中官路村关于村集体各项工作制度的一些介绍,涉及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信息公开等几个方面,但笔者也深知形象工程是一回事,真正操作起来又是一回事。于是在我们为中官路村村规民约审稿时以及其通过时,我与我的小伙伴们参与其中,特意观察了中官路村民主决策的重要过程。30几位村民代表的出席,村长在通过前的讲话交代了村规民约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具体内容并留出充裕时间交给村民代表审阅村规民约初稿。时间一到,大家举手表决。这基本做到了程序的公开、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

但凡是皆有不足,若村委能事先将初稿发给每个村民家庭审阅并让其提出意见,岂不更好?在场的几分钟审阅里,笔者更担心村民代表的习惯性从大流。走过场无疑是对村民自身权益的一种不尊和蔑视。

本小分队的两场法律宣讲课,一是针对小朋友们的暑期安全知识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普及,二是对村民代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介绍。就现场效果来看,可能娱乐性、通俗性并不是做得特别好,小朋友们参与的比较好,而村民们则较难使之理解。这对于还在学校中学习的我们来说亦是成长的经验,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活学活用,更要学会接地气。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日记三

这几天在中官路村的调研差不多已接近尾声,期间本小组除完成村委交给的任务外,还有一份早先关于司法公信力的调研,主要是考查民主法治村的带头作用,并且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在村民中展开。陈老师之前就跟我们说过,村委的工作主要在于事前防范,努力让村民纠纷在集体内部就得到解决。我们可以看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且村委会还聘请了农村法律顾问坐班给村民们解答法律问题。调解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法宝,而且从我们实际问卷结果来看,村民选择纠纷解决的第一途径大多数也确实都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无需法院或其他介入。这样的结果亦令笔者惊讶于村委工作的认真、有效。

针对这几天的实地调研,笔者确确实实感觉到了一些问题所在,首先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讲的都是普通话,难以和老宁波人进一步交流。语言上方言的相异,即使像笔者这样能听懂宁波话的人,与老宁波交流时还是能感受到隔阂。再者,基于中官路村居民居住分散且散落于社区的这样一个现实,虽然这几天我们也走访了法治宣传长廊、优秀法律宣传者谭进家,进行了较多活动,但是我们真正走进一个普通村民的家里是没有的,与村民的交流是欠缺的。虽然与老党员、老同志们做问卷时征询过他们的一些看法,每天往来时与司机大哥做简单的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但笔者仍感觉到缺失。

短短的七天不能了解村委工作的方方面面,也不能深入村民生活的枝枝节节中,但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了民主法治村建设从各方面带给基层乡村的改变。从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相关教育上是有加强的,也是走在新农村改革前列的。但是不可回避的一点是努力提高村民自发的参与度永远是不变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