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奉化区司法局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为工作切入点,以教育、感化、挽救为基本原则,不断探索失足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路径,力促未成年人服刑人员“无痕”回归社会。近5年来,全区未发生任何一起未成年人脱、漏管和重新犯罪情况。
一是创建一个公益岗,筑牢分类管理“阻隔带”。联合区人民法院、岳林街道新民社区共同建立青少年社区矫正公益岗,将全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纳入该岗集中矫治,有效阻隔其他社区服刑人员,从手段、方式上减轻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压力,避免交叉感染。该公益岗依托新民社区“老爷爷”法律工作室开展普法教育,每周三由法院退休老干部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教育。同时,利用社会工作者、社区心理医生等专业力量,从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矫治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错误观念,并引导其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敬老慰问、文明城市创建等公益活动。自该岗运行以来,教育矫治成效良好,未出现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和不服从矫正的情况。
二是强化“德能”教育,铺平再社会化“回归路”。一方面,从心理矫治上重塑社会人格。在入矫之初,就通过上门走访原生家庭、查阅案卷、联系主审法官等方式,全面了解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家庭背景等,量身定制“个案化”的帮教方案。实行“入矫第一课”,通过面对面谈话、开卷考试等形式,掌握其文化程度、心理负担、性格特点等情况,并为每个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一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随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从技能培训上重建生活信心。依托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文化、技术等培训,增强其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对符合劳动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主动在就业上提供便利,帮助其解决生存问题。
三是注重防范三大关卡,夯实重新犯罪“防火墙”。主动在道德再教育、“去标签化”隐私保护、困难帮扶上下功夫,阻遏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可能。在落实个性化帮教的基础上,联合区关工委,组织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常态化的长效帮教机制,对在校的社区服刑人员,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段进行走访谈心,促使其尽快放下思想包袱;加强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隐私保护,实行不公开宣告、不公开学习、不公开劳动的“三不”原则。对矫正档案实行严格保密,通过单独立卷、分类保管,确保其基本信息不被泄露。在非必要情况下,实行“编码制”存档,隐去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代替,尽可能缩小知晓范围,防止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被贴上“标签”;在做好心理矫治、学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个人、家庭经济生活情况,对生活贫困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加大帮扶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家庭、人员申请困难救助、经济救援等,并以走访送温暖、节日慰问等形式,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防止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因生活所迫再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