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工作资讯  >  市县动态

我市注重四个方面大力拓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第二课堂

来源:市局法治宣传教育处 发布时间:2017-09-05 16:59 点击量: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优化青少年成长的法治环境。我市四个方面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第二课堂。目前,全市法治副校长普及率达100%,每所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开展2堂以上的法治课。同时,全市每年开展千余期各类青少年主题学法活动。

一是突出重点,增强实效性。为推进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我市突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以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法治元素为重点,积极整合相关法治资源,依托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教育,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目前,全市已创建8个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及31个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全市每年接待青少年学生15万余人次。

二是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力。通过发挥专业广播媒体等平台的宣传优势,不断扩大青少年法治教育影响力。目前,全市共有青少年法治教育媒体平台10余个。如市普法办与相关单位针对青少年群体与宁波广电集团老年与少儿广播合作设立了《星星法治小课堂》栏目,该栏目每周五晚19:00—19:30在宁波电台老少广播FM90.4播出;北仑利用已有的居民互联网,架设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空中课堂” 不定期发送各类普法知识信息;宁海县利用网络建立《普法小报》互动式群体——“大手牵小手”QQ群,青年志愿者以“知心哥哥姐姐”的身份为青少年群体解答法律疑惑、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其他权益维护工作。

三是结合活动,提升感染力。全市每年依托全省青少年"法在心中"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和暑期法治实践活动,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有益于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全市各地围绕“法在心中”组织开展的法治动漫创作、法治故事演讲、法治征文、法律知识竞答等各类活动。今年全市又以“剿灭劣V类水”为主题,结合青少年暑期法治实践活动,广泛动员青少年参与到“剿灭劣V类水”活动中,让他们从课堂走向实践,从课本来到生活,使青少年不仅了解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也以他们的言行感染每个家庭。通过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法律对青少年的感染力。

四是拓展方式,提升公益性。全市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依托“法治进校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如海曙区通过警校共建,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接受现身说法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鄞州区通过地校共建,组织大学生普法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暑期“法治夏令营”活动,以法治讲座、法治书画、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使青少年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提升法律意识。余姚市依托各类暑期特色公益课堂,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宣传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慈溪市知联会联合副会长单位浙江煜华律师事务所开展的“法治进校园”系列之公益赠书活动;宁海县检察院检察官参加暑期青少年公益宣讲活动。象山县以律师法治课堂进假日学校为载体,通过设立教学点,以田园农间为大课堂、体验教学为主要形式,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社会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