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全面依法治市  >  工作动态

深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 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来源: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19-12-05 17:00 点击量: 

2014年来,宁海县以“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为主抓手,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提升,打通和深耕依法治国的“最后一公里”,使之成为建设法治乡村、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良法与良俗相结合,用清单做到“有法可依”

“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汇总上级法律法规和村级组织、村干部权力事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梳理形成涵盖19项村级公共权力事项和17项便民服务事项的36条村级权力清单,基本实现村级权力全覆盖,明确“清单之外再无权力”,使村干部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被老百姓称为农村的“法”。在此基础上,按照“上级有要求的坚决落实、群众不方便的坚决精简、法无授权的坚决取消”原则,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清单事项和办事流程,使这个“法”始终保持普遍适用性,成为“良法”。同时,“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充分考虑农村实际,把“法理”的内核,用农村的“情理”和“道理”呈现出来,使之成为“良俗”。制定前组织1000多名村民代表召开100多次会议;制定后以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发动,人人发放“流程图”“口袋书”,村村绘制“漫画墙”,并将祠堂变礼堂,月月进行宣讲,使之深入人心。同时,还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写入村规民约。2019年,在一年试点的基础上,开发并推行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法治宣传、矛盾调解、村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民e点通”APP,打造村民依法自治的升级版和智能版。

二、监督与管理相结合,用制度倒逼“依法办事”

围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完善依法治村运行体系。一是推行“合法性审核前置”。在推行“五议决策法”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把“法议”作为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前的必经程序,确保村级事务决议内容合法合规。二是推行“阳光化村务公开”。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阳光村务网”和数字电视公开平台,在线提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财务审计及村务、党务公开等信息,村民不仅能看到村务明细、原始票据,同时可以掌握申报事项进程,真正实现“让群众安心,还干部清白”。三是推行“全过程立体监督”。建立健全农村巡查、村级重大事项报备、农村法律顾问等17项保障机制,在我市率先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巡查和农村巡查三年全覆盖制度,打造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一条链”,织密上级监督、村监会监督、群众监督“一张网”。四是推行“不称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详细界定56项具体行为和责任追究标准,对违法村干部坚决交司法机关处置。创新不称职村社干部“停职教育”机制,目前罢免村社干部41名,停职教育21名,震慑作用明显。

三、熟人与专家相结合,用情理引导“靠法止争”

立足农村熟人社会的实际,同时引入专业法律工作者力量,既讲农村的人情、又讲法律的道理,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社会保持稳定和谐,成功实现平安创建“十四连冠”。目前,该县已成立三支工作队伍:一是“老何说和”人民调解队伍。主要由群众威信高、人文地缘熟、法律政策懂、协调能力强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以及交通、医疗、劳动、校园、物业等9个重点行业建立“老何说和”专职人民调解室。目前,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160件,调处成功率达99.4%,被推选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十大样本之一。二是“法律顾问”队伍。主要由法律工作者组成,实现“法律顾问”村村全覆盖,定期定点组织“法律坐诊”活动,提供纠纷调处、文书代写、法律咨询等服务。目前,已累计提供法律服务4万余人次,办理援助案件近1700件,挽回经济损失2500余万元。三是“阳光义警”队伍。主要由本地志愿者组成,2018年在岔路镇试点创建。目前,已化解矛盾纠纷100多起、参与普法宣传2万余人次、义务夜巡1.5万人次,200名义警全部吸纳为公益会员,纳入意外保险。同时根据公益服务累积时间在子女就学、银行存贷等方面享受优先优惠,极大提升群众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的热情。

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用服务推动“送法进村”

以“群众路线+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寓普法于服务,在服务中普法。线上,创设“智法达人”平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公益赞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教育运作机制,实行群众点单、平台宣传。特别是针对企业风险防范、安全生产等普法诉求,分类梳理对应法律条文,组织开展专场次、菜单式法律培训,实现按需普法、精准普法。线下,政府层面结合三治融合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开展“百名执法干部讲百堂法治课”“乡村法律课堂”等普法活动,组织执法干部、专业律师、讲师团成员、人民调解员进村入户开展普法教育;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引导建立未成年人教育等9家社会普法工作室,根据自身专长服务不同普法对象,全民普法守法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宁海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