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区司法局坚持“法旅融合”工作思路,深耕“法治+旅游”服务保障模式,着力补强该区旅游业“法治短板”,切实为民解“游”愁,推动法治成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增长极”。
一、延伸法旅融合“景观带”,增添多元阵地“亮色”。立足“红色资源”禀赋,以法治文化公园为辐射点,整合辖区党群服务中心、烈士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开辟法治文化学习“第二课堂”,形成“游中学”教学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用好用活村(社)“廊、亭、园、墙、栏、堂、场、角”等法治景观阵地,着力构建美丽乡村与法治乡村融合共建新格局。如,把牢金峨、蒋家池头、税务场、雷山和余家坝“金溪五村”发展契机,串联法德景观石、说事长廊、法治绿道小径等5个普法精品点,持续打好法治文旅牌、唱好特色戏。以网红村、靶向村创建省、市两级民主法治村为着力点,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旅游服务体系,精研旅游线路,形成常态化、特色化的法治文旅融合示范线路。在不改变溪口镇原有人文景观的前提下,选取人流较为密集的镇政府—直岙村沿线布点,梳理形成东-中-西3条精品法治游览线路,推动“法景”与“街景”相融合,让游客及村民于休闲中学法。
二、聚焦法治输出“适配度”,提纯涉旅服务“成色”。坚持需求导向,以需定供,依托市场主体法律顾问网格化全覆盖服务圈,结合开展“三为”主题实践、“法律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圈”“法治体检”等专项活动,排摸梳理乡村旅游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职工社会保险成本压力大、乡村旅游管理错位等法律问题清单,按照“一企一策”“一类一策”方式实现点对点问需。把握“519中国旅游日”“水蜜桃文化节”“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等重要时间节点,将涉旅法律知识融入实景向游客群众讲解宣传。整合“报、网、端、微、屏”全媒体资源,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旅游法律法规输出力度,通过动画短片播放、律师专业解读、典型案例推送等形式,形成涉旅普法集群辐射效应。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8次,解答涉旅法律咨询150余人次。
三、激活联动解纷“内生力”,彰显高效维权“特色”。围绕矛盾化解“最后 100 米”,深入溪口-滕头、大堰五洞桥、裘村黄贤等景区建设一批调解、普法工作室,组建“草根+专职+金牌”的涉旅纠纷“明星调解团”,确保遇事即调、随时可调、就地能调。如,溪口将“华海调解工作室”成员信息嵌入旅游服务平台,供游客群众“点名”调解。目前,全区已建成“江南水乡普法工作室”“雪山调解工作室”“游客说事点”等5个,明星调解团名录库专家13名。针对涉旅纠纷突发性、时效性、当事人流动大的特点,注重发挥“固定坐诊+流动巡诊”双驱并行的调解服务优势,力争将因旅游服务、旅游消费所产生的财产、人身损害纠纷“快立、快调、快履行”,不能即时履行的依法导入司法确认程序。完善旅游纠纷沟通交流机制,强化与公安、法庭、工商、旅游等部门横向协作,共享“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纠纷数量、类型、争议焦点等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研判高发频发、复杂多元、解决难度大的纠纷并制定调解预案,有效缩短调解周期,全力打造景区“5分钟调解圈”。今年以来,累计化解旅游纠纷3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