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立足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实际,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坚持以法治镇海建设为统领,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近年来,镇海区先后获得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获全市第一等荣誉。蛟川街道银凤社区和澥浦镇十七房村被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区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达86.7%。
一是“把脉问诊”寻求基层治理法治化新路径。加强与宁波大学等省内外高校法学院教学研共建合作,建立“法治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动态创建共享模式,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把脉问诊”,开设专家线上法治课堂,建立区级以案释法案例库,共同寻求基层治理法治化新路径。选聘100名法治督察员,选择一定数量的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法治督察,围绕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领域开展法治监督活动,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是“智治赋能”打造社区矫正监管“电子围墙”。加强“智慧矫正”体系建设,依托平台手机定位、电子腕带、“易信”终端视频点验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电子轨迹监管,累计开展信息化核查12500余人次,全省社区矫正综管平台24小时总处置率位列全市第一,并在全市率先高质量完成特赦工作,无一例漏管或重新犯罪案件。在社区矫正中心设立远程视频会见中心,运用远程视频会见工作系统全程录影和全程监控的功能,启用远程视频会见专用钉钉账号实行无缝对接,开通以来,共远程会见122人次。
三是“一村(企)一策”开展个性化法律服务。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预约、鉴定预约等全部纳入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点,6个镇街道全部设置了公证E通办事点。深化法律援助主办人责任制、经济困难状况承诺制、村(社)法律顾问代办制,积极参与村民代表依法议事制度制定和村民规约审查、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决策,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6296人次,受理法律援助341件。以镇海新城楼宇和物流数字小镇为首批试点区域,推进市场主体法律顾问网格化全覆盖,今年以来,组织法律服务人才走访企业665家,开展活动45场次,帮助解决问题240余件。
四是“一镇一品”实现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深化人民调解“一镇一品”及模范调委会建设,区、镇(街道)两级层面全部入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了人民调解协会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完善各镇(街道)品牌调解室培育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人民调解绩效管理办法,出台了详细的绩效考评细则及管理制度规范,实现以案定补制度,激励调解组织参与纠纷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目前,各镇(街道)品牌调解室全部培育完成,全区共建有“金石榴”女律师家事纠纷调解等团队40余个,建立“诚悦”、“心悦”系列品牌调解工作室13个,骆驼街道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今年以来,全区共受理矛盾纠纷6371件,调处成功6337件。
五是“菜单式”普法推动法治宣传“按需送”。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外来流动人口、村(居)民、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各层面的法治宣传需要,年初制定年度法治宣传重点项目,明确“普法菜系”,推出符合群众口味的“菜谱”。充分发挥杨警官涉外普法工作室、北高教园区尚美普法工作室、“以外调外”乡音普法工作室和“多维度”500人普法志愿队、“高精尖”普法讲师团的“名厨”力量,合理“分工”,编制出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普法菜单”,由普法对象根据实际需要看单点题,实现了精准普法供给,合理利用了法治资源。先后举办了百场法治讲座、放映百场法治电影、组织百场法治文艺汇演,“菜单式普法”在基层形成了较大声势和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