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全面依法治市  >  工作动态

突出服务特色 坚守监督本色
——宁波市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运行成效明显

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0 17:37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等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9月,宁波市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市检察院挂牌成立。一年来,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不断健全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取得较好成效,先后获评2021年度浙江省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和市党史教育“三为”最佳实践案例。

一、高效服务市场,“一站式”处理投诉监督事项。聚焦市场主体投诉难题,建立健全统一便捷的投诉举报系统、高效公正的办理反馈体系、权威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坚持对市场主体的投诉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市纪委监委3家联合办公单位均组建工作专班对接中心工作,7名人员入驻中心联合办公。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畅通线上投诉路径,线索接收、分析研判、登记受理、案件分流、协调办理、结果反馈、案件回访等环节内容实现线上流转,形成线上闭环管理,确保市场主体只进一扇门就能解决投诉问题。在中心组织协调下,成员单位持续在涉市场主体投诉监督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会商、普法联动等工作中形成合力,实现涉市场主体投诉监督案件办理集成作战。此外,中心邀请市信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政务办等7家单位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研究解决涉营商环境重大、疑难、复杂问题。一年来,中心共受理投诉事项1000多件,除当面答复、电话回复处理的法律和政策咨询外,其中472件作为案件线索移送相关职能单位办理,已办结470件,回访中投诉人满意率达100%。办理的新旧渣土运输企业投诉监督案、印章行业及刻章企业投诉监督案和电动车代上牌强挂保险投诉监督案等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二、精准聚焦施策,充分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营造良性投诉监督环境,保障投诉人的合法投诉权益,中心走访商会、行业协会倾听市场主体心声,探索实施了投诉保密制度、商会或行业协会代为投诉制度等7项制度机制,让市场主体打消顾虑、大胆投诉,同时还与市工商联共建常态化长效合作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构建会商制度,切实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结合中心分析研判,紧扣中心“法润三江、情暖甬商”的目标定位,市检察院制定实施《关于服务保障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的意见》,系统梳理30条检察服务举措,全力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结合中心投诉情况,市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专题部署开展了建设工程施工领域分转包违法行为专项监督,联合法院等七部门建立司法与行政执法协同机制,推动完善建筑市场秩序,该机制入选最高检“行政检察监督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市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部署开展涉企“挂案”专项清理工作,监督公安机关对21件长期未结“挂案”作撤案处理,为企业“松绑减负”,避免因身陷“讼累”危及自身发展。通过办案优化刑事执行措施,将信任融入弹性监管。海曙区检察院商区司法局,制定出台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办法,允许遵守监督管理规定、表现良好的某新材料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某等17人请假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市司法局借助中心投诉情况分析,全面清理各类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政策文件,推进《宁波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出台《宁波市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项目指引》,严格落实《宁波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规定》,实现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和合法性审查两个100%覆盖。

三、能动依法履职,全面高效落实涉企司法政策。借助中心渠道畅通、联系面广的优势,联合办公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了解市场主体法治需求更加全面准确,回应企业法治需求更加积极有为,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最大限度让企业“活下来、留得住、经营得好”。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持续推进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业行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纪检监察“硬约束”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市检察院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行为,从严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依法起诉1157人,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规范的良好竞争环境;严格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对涉嫌犯罪的企业负责人或业务骨干依法不捕102人、不起诉50人,不捕率、不起诉率均高于普通犯罪;强化司法办案与“护企救企促企”有机融合,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开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会同市工商联选聘115名第三方监督机制专业人员,经考察对20家涉案企业作出不起诉决定,向有关行业协会等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6份,实现“办理一个案件、形成一个合规标准、规范一个行业”的联动效应;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依法办理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运用诉前合理赔偿机制促成其中一家侵权人赔偿3700万元。市司法局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健全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