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曙区在推行“服务型执法”的基础上,将“增值化”理念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不断激发“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在监管中展现治理”的叠加效能,推动行政执法提质增效。
一、完善机制,推动行政执法由“随意执法”向“规范执法”转变。一是建立行政执法内控制度。出台《海曙区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对市场主体行政执法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推动全区行政执法单位建立重大企业现场执法内部审批备案机制,前置评估例行执法、临时执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避免随意执法。二是创新行政执法纠偏模式。建立涉企重大疑难案件处置联席会议制度,以联合研讨的形式为案件处置政策供给、部门间事权划分提供有效支撑,有效避免“机械式”行政处罚。三是建立行政执法指导清单。督促34个行政执法单位和5个赋权镇街编制公布行政裁量基准清单,从源头上防范“随意执法”,致力实现“同案同罚”。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及时指导企业对相关问题整改,寓服务于监管。
二、创新模式,推动行政执法由“监管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一是建立预防性行政合规制度。制发《关于做好海曙区企业合规体系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制度,明确企业行政合规指导路径和部门职责。二是打造“一站式”警企服务。全省首创11087警企服务中心,构建“1+17+N”警企服务体系(1家区级中心+17家派出所警企服务站+N个警企联络员),建立起企业预防外部侵害、强化内部防控、规范公司行为“三道”安全屏障,全方位护航企业健康发展。三是信用赋能行政许可。全省首创工程领域“一诺万金”信用交易应用,联通发改、住建等8个行政主管部门信用数据接口和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自动获取交易主体失信、税务诚信等10项行为记录、评价信息,推出工程交易领域信用免缴、融资全链条应用场景,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三、监督闭环,推动行政执法由“单向需求”向“双向互动”转变。一是畅通行政执法信息反馈渠道。全市首创行政执法监督进驻商会模式,并设立“驻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络点,持续延伸执法线索收集渠道,同时延伸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精准回应企业诉求。二是重塑行政执法投诉处置流程。依托区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在行业协会等设置5个营商环境直通站,现已覆盖本地企业452家。完善区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工作规范,对接12345、民生E点通以及81890等投诉举报平台,“多线合一”办理涉营商环境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并实现处置回复闭环管理。三是加强处置结果系统应用。结合已办结投诉事项,开展行政监管领域系统治理工作,从源头解决企业群众行政违法背后的问题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