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全面依法治市  >  工作动态

奉化全力打造预防化解海事渔业纠纷“桐照模式”

来源: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5-01-14 16:19 点击量: 

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渔村”,随着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海事渔业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2024年以来,奉化区司法局立足本地渔业捕捞特色,联合宁波海事法院、区法院、区公安分局、莼湖街道等力量,构筑预防化解海事渔业纠纷“桐照模式”新路径,打造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的奉化解法。

一是全链条“赋能”,构筑纠纷预防化解新矩阵。依托“编组生产”制度优势,划分海上网格29个,以渔船作业单元为基础设置微网格667个,并按照“1+4+N”模式,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由渔船编组“中队长”担任)、1批专职网格调解员(由船长担任)、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1名安全专员、1名调度专员以及N名调解志愿者,打造以海上“中队长”为核心的海陆信息共享“连接点”和“中转点”。梳理绘制海事渔业纠纷“预防”流程图,推出以“排、析(调)、消(研)、充、宣、提、训”为主要内容的“七步”工作法,实现源头“治未病、防复发”。同时,优化重塑海事渔业纠纷“调解”流程图,创新海上“中队长”前哨化解、岸上“老娘舅”重点调处、“外海书记”协调处置、镇街(部门)联动攻坚的纠纷调解模式,强化矛盾纠纷首问受理、协调流转、联动调处、结果反馈、跟踪回访等各环节落实,形成紧密衔接、顺畅高效的运行链条。加强海事渔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定期会商、协调指导、分析研判工作。畅通海事渔业矛盾纠纷调解渠道,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协同机制,凝聚多元调解合力。建立健全渔区诉调衔接机制,充分运用诉前调解制度,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最多跑一次”机制,依法高效化解海事渔业纠纷。

二是多要素“加码”,夯实纠纷妥调快处新支撑。整合法院、司法行政、公安等资源,建设桐照涉渔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中心位于原桐照边防派出所内,场所面积约360平方米,内设“桐照模式”展示厅、“仲义调解工作室”、巡回法庭、海上共享法庭等,配备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自助机1台。中心将聚焦劳资、渔获交易、人身损害赔偿等涉渔多发纠纷,为群众提供咨询、调解、诉讼等“一站式”的法治服务。修订完善《渔船船员劳务合同》等规范化模板及指南,引导海事渔业规范用工、签订合同,构建和谐稳定的渔业从业环境。同时,规范海上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减少类案不同调、不同判现象,提升海事渔业纠纷调处认可度和公信度。落实普法责任制,开展送法上船、庭审直播观摩等普法宣传活动。发挥渔业互助保险作用,鼓励船员投保全覆盖,加强与宁波市渔业互保协会沟通,完善理赔保障制度,推动第三者责任险保额由50万增加至80万,超48小时意外死亡赔偿比例由50%增加至75%,伤残赔偿金等级保150万由12万/级增加至13万/级,保180万由12万/级增加至16万/级,有力缓解当事人赔付压力,促进调解协议高效履行。

三是高标准“升级”,激活纠纷高效处置新动能。整合“海上枫桥”调解团、海事渔业调解法官专家组等队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力的多元解纷格局。发挥“仲义调解工作室”作用,提升“岸上老娘舅”调解工作软硬件实力,打响“第一渔村”“海陆联动”调解特色品牌知名度。畅通村调委会、街道调委会、宁波海事法院三者点对点沟通渠道,依托“宁波海事法院莼湖诉调服务点”和渔家“共享法庭”,发挥“海事渔业调解法官专家组”专业指导作用,精准把脉海上运输、水上事故处理等专业性强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争议焦点,推动矛盾纠纷得到依法妥善化解。落实分级分类培训制度,采用一对一跟班、小班化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海上网格编组重点人员、岸上人民调解员等对象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切实提高隐患排查、前端预防和纠纷调解法治化水平。紧扣调解工作实际,落实分析研判制度,加强总结归纳,针对性开展法律适用、疑难问题解析等培训,及时更新海洋渔业矛盾纠纷数据库,持续提升基层调解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