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慈溪市全域化、一体化、规范化推进建设新时代法治实践站,深挖企业群众法治需求,整合各类法治资源,协调各方法治力量,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法治为民办实事”增效,建设延伸法治便民利企“最后一米”。
一是聚焦全面部署,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印发《慈溪市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分两年在全市建成50个法治实践站,2024年度建设站点32个,截至目前已有11个站点正式投入运行。在集成公民法治素养监测、立法意见征集、法律知识普及等基础功能上,融合共享法庭、劳动争议仲裁、税费争议调解等多领域专项法治功能,各站点建设单位根据原有场所定位因地制宜植入服务事项,形成“1+1”法治服务清单、“每月一期”重点活动清单。确立“线上+线下”“常态+专题”模式,通过“群治分”、法治建设建议收集箱、法治慈溪建设文化沙龙等途径收集立执司守四环节存在问题,分析研判后,法治志愿者分类进行“即时答复”或“限期答复+定期回访”,对企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由站点负责人形成《基层法治建设建议书》,提交市委依法治市办,视情适时启动法治督察。
二是聚焦全域布局,绘制法治实践地图。围绕环明月湖畔这一城市新客厅、商业新中心、经济新高地、文化新阵地,在城市展示馆、息壤小镇、商务大厦、环创中心,分别以自然资源领域法治宣传、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律师组团法律服务、数字化社会治理为核心功能,建成4个地域相邻、人文相通、功能相亲的法治实践站,串联形成慈溪文化商务区“法”式 City Walk新路线。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等主动作为,项目化提升法治实践站知晓率、认可度、影响力。创建、运行智能小家电合规体系建设、青少年“绿丝带”气象法治科普、电力争议纠纷调解、“社会关系修复和困境帮扶”社区矫正等10个法治项目。谋划法治实践“一镇一品”,结合“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企业、群众就近享受法治服务、参加法治活动、提出法治建议。
三是聚焦全员参与,释放法治建设动能。聚焦法治志愿者一线优势,发挥好“三能义警”、“三北城管家”、慈溪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等志愿者团队专业优势,接收“家燕归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慈小法”法治研学营青少年成为假期志愿服务力量补充,吸纳其他热衷法治事业的热心社会人士作为长期力量支撑。建立法治监督员结对联系制度,根据法治实践站建设单位实际需求,首批14名市级法治监督员已入驻11个站点,包括“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等。依据《慈溪市法治监督员工作规则(试行)》,组织法治监督员积极参与、监督站点开展的各类法治建设活动,广泛收集汇总法治建设方面的民情民意。遵循秉持“自愿无偿、文明服务、共同成长”理念,志愿者遵守站点工作规定,根据站点负责人安排开展法治志愿服务,参加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至今已有170余名志愿者参加培训、接受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