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创新信用保护理念,以增值化改革为动力,成立浙江首家信用修复保护工作平台(信联信用修复保护促进中心),通过“终本清仓、执破融合”等方式,依法解决确实存在的“执行不能”案件,促进市场主体出清,为“失信企业自救、创业失败人才重启、创新驱动护航、破产重整”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是聚集“三项”服务,创新信用修复机制。协同法院、发改、市场监管、银行等部门(机构),建立信用修复“部门职能清单、事项办理材料清单、权利义务告知清单”三张清单,明确服务内容、联动流程等,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信用修复协同体系。搭建信用修复保护“一类事”服务框架,全面串联事前“入市+告知”、事中“合规+培训”“体检+预警”、事后“修复+帮扶”服务主线,制定“一对一”信用修复咨询、操作指引等工作规程,全流程跟进指导。将信用修复保护工作集成融入涉企法治增值化改革服务内容,在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护航”专区开辟专窗,落实专人值班接待,实现简单问题直接答复、复杂问题由专人跟进,通过平台流转至相关部门,保障相关诉求件件有回音。
二是突出“三大”重点,优化信用修复路径。绘制信用修复事项办理流程图、配套工作记录表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告知单“一览表”,打造“前端一口受理、分级协同审核、结果共享互认”信用修复链式服务供给,打破部门壁垒。梳理司法、行政处罚等重点领域信用修复事项,以行政处罚对象、法院失信被执行人、IPO上市企业等重点信用主体为对象,研判前述群体信用修复难点痛点,针对信用修复知识缺乏以及缺乏重启经营的条件等主客观情况,引导企业在合理期限内主动纠正行政违法行为。遵循宽严相济和正面激励的价值导向,因人因企施策。推出企业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指导意见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三书同达”,区分被执行企业不同经营状况,加大调解助力,推动企业破产重整,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
三是聚合“三类”资源,提升信用修复质效。汇集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区营商办首席政策咨询员等队伍,选聘12名信用修复与保护专员,全程参与信用修复工作。联合相关部门上门走访卡盟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对17家信用主体700余条失信记录进行集中信用修复指导。探索建立科创人才创业容错司法信用保护机制,引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镇海天使产业园,为创业失败人才信用修复提供第三方投融资。启动镇海区信用修复保护主题月活动,以“信用修复‘诚’风启航 增值服务‘信’助营商”为主题,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企业诚信治理专题座谈会、企业信用修复专场宣讲等活动,编印涵盖“信用场景、闭环机制、专项活动”等内容信用修复服务手册,提高信用修复社会知晓度。